整經機是怎么來的?
整經機即將一定根數的經紗按規定的長度和寬度平行卷繞在經軸或織軸上的工藝過程。經過整經的經紗供漿紗和穿經之用。要求每根經紗張力相同,在經軸或織軸上分布均勻,色紗排列符合工藝規范。原始的整經用手工進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在絲織生產中采用耙式整經。元代《梓人遺制》中記載了經耙整經法。
元代《梓人遺制》中記載了經耙整經法。在掌扇圖中絲線從?子上引出,穿過導絲眼,經掌扇分為上下兩層,接著成絞,然后將絞中束絲繞于經耙的木樁上。木樁數決定整經長度。經耙整經是分條整經的初期形態。橫式經耙整經在清人著的《荀子》、《蠶桑萃編》中都有記載。軸架整經機見于南宋樓《耕織圖》中。手工編織棉和麻織物的整經采用橫架整經。首先,將一定數量的經紗繞在木架的樁頭上,然后將經紗取出,梳理整齊,然后繞在編織軸上。這種整經方法仍用于編織夏布。在現代化的生產中,根據不同的工藝要求,采用了軸經(分批)、條狀(條狀)、分段和球經整經四種方法。
軸經法
首先將整個織物所需的總經紗數的一部分卷成幾個經軸,然后通過漿紗機或并軸機將幾個經軸卷成織軸,以滿足總經紗數的要求。其特點是整經速度快、產量高,適合大批量生產,多用于棉織品。
分條法
先將全幅織物所需的總經紗根數的一部分按照需要組成一個條帶,然后將其卷繞在整經滾筒上。當一根條帶繞到規定長度時,剪斷并穿入絞線。然后將另一條帶平行繞在前一條帶上。這樣按順序繞上一根條帶,直到繞到指定的條數為止。為了成形良好,隨著滾筒的回轉各層經紗應作微小的橫向運動,使條帶截面呈平行四邊形。將整經滾筒上的全幅經紗用倒軸機構卷繞到織軸上。分條整經的特點是可以直接做織軸。當用于多色或不同拈向經紗的整經時,排列色經較為方便。適用于色織、毛織、絲織、多品種小批量生產。
分段法
先將整個織物所需的一部經紗繞在狹幅小經軸上,并在同一時間將一組小經線繞到闊幅經軸上。對布設對稱圖案的織物,可采用狹長的經軸轉向為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如將若干只狹幅小經軸依次并列地穿在軸管上,便可構成供經編機和織編機等用的織軸。
球經法
先將一定根數的經紗集束繞成網眼的球狀紗團,經染色后筒子架整經機再在拉經機上卷繞成經軸。因此,整經紗染色均勻,適合勞動布等色織物。軸經整經機由筒架和整經機頭兩部分組成。在筒子架上安插圓錐形或圓柱形筒子。該紗自筒子上引出后,經過拉力裝置,再經過整經機上的導條,穿過伸縮器繞過導紗輥繞到經軸上。在整經機上還裝有上經軸、落經軸、測長和滿軸自停等裝置。桶子架分為V字形、半月形、矩形和矩形四種類型;根據紗線退解法可分為軸向式和切向式兩種,根據其不同可分為單式和復式。